(中時報系資料照片/記者陳秀蘭攝)
  中新網5月19日電 臺灣《中國時報》19日刊文稱,臺灣社會長期詬病媒體,總是從負面角度看待事情,意圖唱衰。這種批評雖然並沒有量化的證據,但閱聽人累積的印象卻好像是存在的;其實媒體對社會有許多正面的作用,但負面形象已勝出,成為“顯性”。因而媒體人陷入“狗眼看人低”的困局。
  文章摘編如下:
  媒體對社會有許多正面的作用,但負面形象已勝出,成為“顯性”。例子還真多,銀行放款一定有往來戶不還錢,報紙稱為“獃賬率”,未曾見過以“放款成功率”稱之;1%獃賬率,等同99%成功率,但幾乎所有報紙都鎖定1%猛攻,留給閱聽人銀行搞鬼、不盡職、圖利特權的感受。
  這些例子都是小事,影響有限,但如果負面形象影響了民眾的認知,甚至形成輿論、進而讓政府決策不正確,形成惡性循就事大了。
  “豆腐渣工程”是新聞界創造出來的詞彙,意思是置人命於不顧、偷工減料;每遇天災房毀、橋斷,立即據照片上斷梁毀柱中夾有保特瓶、色拉油空桶,直斥是草菅人命的豆腐渣工程。
  媒體卻不知道,這是減碳、減廢的“結構輕量化”風潮,都會區的新鋼骨大樓中空樓板設計,就是在樓板間填充保麗龍球,拉高抗震、隔音、隔熱能力,難道媒體也該直覺批為“豆腐渣工程”?
  現下最火紅的核四(臺灣第四核電廠)議題,也是個負面切入的呈現。媒體形容核四未採統包,而是自己畫設計圖、採購、組裝的“拼裝車”;撇開擁核、反核立場不談,純粹就工程設計的角度,常態上採統包多屬尚無經驗、技術能力弱的地區;而擁有相當經驗、技術能力達水平之上的業主,多會針對業主所需,量身訂製專屬的客制化產品,這有一定技術門坎。
  回到核四招標議題,如果採正向切入,可以說臺灣已累積3座核電廠經驗,才夠資格自行畫設計圖,不再需要採用奇異、西屋的“成衣”,量身打造才能貼近臺灣能源供需。
  媒體刻意選擇負向切入,如果只是操作手法,問題還不大;如果習慣負向操作,甚至出於媒體人的心態失衡,直覺以負面角度論斷,那問題就嚴重了,甚至會自陷鬧笑話窘境。
  媒體習於負面切入早已成為直覺,病入膏肓;前不久出現經典案例:美國智庫卡托研究所(Cato Institute)公佈去年的“國際悲慘指數”,在全球看得上眼的91個國家和地區,臺灣名列進榜第88名;這個頗光彩的成積,未料一家唱衰政府立場明確的平面媒體看成奇恥大辱,“倒數第3”,是可忍孰不可忍,見獵心喜地覺得這是老闆的菜,馬上痛批政府施政無能,鬧出天大的笑話。
  無意苛責這篇報道的執筆記者,他確實負面切入久了,陷入“狗眼看人低”困局。媒體人須戒之,因為你多少也有這個問題。  (原標題:台報析台媒體人陷入“狗眼看人低”的困局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i93yioim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